前往中医药非遗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2020年度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 2021-07-01 18:55来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2020年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为新冠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贡献力量,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形成新的发展格局。部分省市出台支持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政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成立,典型案例突出,多部著作出版,传播平台—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线,宣传片发布,成功举办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论坛等学术活动。总结取得成绩的同时,找准保护传承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有利于促进中医药非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年度报告

2020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我国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对有效防控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疫病流行磨炼了医药卫生人员的意志,体现了我们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忧国忧民、奉献社会的无私精神。

2020年是令人难忘的一年,也是中医药人攻坚克难、凝心聚力的一年。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积极支持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中医药协调委员会分别成立。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对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一、专业组织机构成立

2020年7月25日,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领导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在京成立。中医药委员会是由全国中医药非遗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及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研究、生产、经营等单位自愿结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中医药非遗工作者的纽带,是发展我国中医药非遗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首席研究员、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曹洪欣教授任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宋春生任常务副会长,王阶、肖鲁伟、陶功定、张树峰、刘清泉、刘力红、马卫东等任副会长,会员近300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协调委员会同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任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达,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任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相关司局领导任委员。主要职责是支持、指导与监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开展工作。

委员会成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截至2020年7月27日,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成立”的相关报道达716篇。

 二、部分省市出台支持中医药非遗传承发展政策措施

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颁布,2020年部分省市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中医药非遗保护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中医药壮瑶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中医药壮瑶医药文物设施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上海市《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我市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老字号的传承应用和品牌保护。”陕西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强陕西省医史文献、中医古籍研究利用和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建立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化图书档案。”福建省《福建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提出:“发挥我省地理和学术的特色优势,做好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省名中医、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类的学术传承,继续开展省名中医评选活动。”重庆市《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大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承,培养代表性传承人。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药博物馆、文化馆、非遗馆等公益设施。”黑龙江省《黑龙江省中医药条例》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并依法予以保护。”海南省《关于促进中医药在海南自由贸易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类别中单独设置传统医药类,鼓励民族和民间医药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指出:“开展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云南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遴选中医药学术传承项目、传承人并为传承活动提供必要条件,鼓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吉林省《吉林省中医药发展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与中医药主管部门协同,做好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推荐、申报、评选工作,推进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和传承。”⑩江苏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实施江苏省中医药文化建设发展行动计划,加强中医药文物设施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支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中医药博物馆建设。”

这些政策措施颁布实施,极大推动了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为更好地传承利用中医药非遗成果开辟了新局面。

三、中医药非遗传承发展备受重视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在“2020年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论坛”上指出:“非遗不仅让生活更美好,也让生命更长青,中医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以传统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为指导,通过运动、方剂、熏沐、针灸等疗法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是祖先留给我们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宝贵财富,是赋予“生命更长青”的不竭动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达指出:“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医学科学,具有系统、完整理论与实践体系,拥有近万种古医籍、丰富的诊疗方法与技术以及诸多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中,一批中医药非遗人,奋战在抗疫一线,通过搭建国际义诊平台,捐赠非遗产品和医药物资等不同方式,为挽救生命、护佑健康做出贡献。希望中医药非遗传承人坚定信心,主动作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重要指示精神,一是进一步提高对中医药非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大局和外交战略。二是进一步发挥中医药非遗工作的独特优势作用,积极为健康中国建设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三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以中医药非遗工作推动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一级巡视员王晨阳建议:“一是促进完善中医药典籍、技术和方药名录,分阶段实施中医药非遗精品工程、经典项目,传承挖掘中医药宝库精华;二是利用现代科技网络平台,高效整合资源,推进中医药非遗的活态传承,加强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的数字化、影像化、智能化记录;三是加大对濒危中医药非遗项目的抢救性保护,加大对中医药老字号品牌的保护,加大对中医药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支持力度,促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维护民众健康、防病治病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指出:“一方面我们需要在保护中发展,另一方面,大家已经认识到很多传统中医宝贵的偏方验方不断被遗忘,甚至被人所盗,有的后继乏人,对中医药保护的紧迫性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中医药保护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已经通过《民法典》,《民法典》把生命权、健康权放到极为重要地位,并且对医护人员的保护做出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中央的部署,在今年和近一段时间将集中精力建立公共卫生法律体系,中医药的保护也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指出:“传统医药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它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今天,仍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和无穷的创造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协调委员会与中医药委员会的成立将会对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对于人类的健康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健康共同体的建设一定会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谈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或缺的方向与任务,也是中医药重要的研究内容。”“中医药非遗保护与发展任重道远,要把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进一步增强全国人民保护中医药文化、爱护中药文化、应用中药文化的意识,真正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雅芳谈到:“要深入挖掘中医药的文化内涵、辩证思想和独特方法,在推动民众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提高健康水平的实践中彰显其独特优势;要深入调查研究,理清行业特点,挖掘业务发展规律,制定权威认可、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行业标准;要充分发挥委员会的专业力量,加强中医药非遗传承人队伍的培养和中医药非遗企业的培育;要加强中医药的交流推广,在实践中研究和探索发展新思路,完善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机制。”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指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基础在传承,关键在创新。不善于传承,创新就没有基础;不善于创新,传承就缺乏动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做的就是夯实基础的工作,而发展和利用属于加强创新和义务的工作。”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会长曹洪欣谈到:“保护、转化与发展是中医药非遗有机联系的整体,相辅相成,保护是转化与发展的根基,转化与发展又是保护的不竭动力。传承保护是基础,守正创新是方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为了更好的转化与发展,只有实现中医药非遗的更有效转化与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真正的保护。”“构建合作开发平台,推动建设献方者(持有人)、企业和国家三者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促进民间验方秘方的保护利用,这是中医药非遗保护、转化和发展的有效途经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医疗卫生专委会副主任、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指出:“中医药作为我国少有的核心原创性并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文化遗产,可以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平台,更好地守正创新,继承发展中医药,助力全民健康水平提升。”“保证中医药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从制度上,应当明确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和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时的障碍,建议建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专门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建议:“应加大中医药项目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的比例。”“增加‘民间实用土方’和‘少数民族医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大力促进中医药非遗项目向社会的普及,让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惠及更多百姓,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四、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贡献力量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类生活节奏。面对疫情,我国各族人民以临危不惧的勇敢和空前的团结,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安全防线。

在新冠肺炎疫情救治中,中医药全面参与、深度介入、积极作为,发挥了独特优势和作用,中医药参与率达90%、有效率达91.5%以上,有效提高了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取得了可喜成绩。中医药已成为“中国方案”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筹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举办了近40场抗疫专家视频交流和直播活动,与82个国家和地区交流中医药诊疗方案、有效方药和临床经验;根据需求向10余个国家捐赠中医药产品,选派中医师赴27个国家和地区,帮助当地抗击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日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一批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及传承项目保护单位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纷纷投入新冠肺炎防治,以不同方式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72岁高龄,临危受命,奔赴武汉前线,征战“沙场”,主持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指导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会长曹洪欣1月下旬发布防治处方“金柴饮”,作为首席专家通过微医华佗云构建首个中医药防疫平台和中医药国际抗疫平台,带领团队每天诊治12小时,义诊100天,并通过中国志愿医生平台,为湖北患新冠肺炎医务人员康复治疗义诊。中医药防控疫情相关建言献策与学术论文40余篇,为国内外学术组织做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相关报告16次。

以国医大师路志正、周仲瑛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中医药非遗传承人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利用高超娴熟的中医药诊疗技术,救死扶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保护单位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始终坚守国有企业使命和责任担当,第一时间响应国家号召,承接“清肺排毒汤”颗粒的研制与生产工作。战“疫”的关键时刻,公司研究人员凝心聚力与时间赛跑,心无旁骛投身“清肺排毒汤”颗粒工艺研制和质量标准研究等工作,攻破各种技术难点,成功将清肺排毒汤制成颗粒;并调整公司自有颗粒剂产能,以GMP为指导,生产“清肺排毒汤”颗粒,无偿捐赠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移民管理局、湖北抗疫一线、驻外使领馆及福建省援外医疗队等。同时,紧急协调各方面资源,全力做好医疗口罩和药品等疫情防控用品保障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以德制药、以药弘德”的历史使命,为决胜疫情防控添砖加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保护单位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拥有351年历史的中医药老字号品牌,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安排所属工业单位提前复工,加班加点生产安宫牛黄丸、紫雪散、苏合香丸、藿香正气水等抗击疫情用药,同仁堂系统在国内外的2400多家药店和零售终端全力保障药品供应并公开承诺不涨价。同仁堂集团所属同仁堂国药紧急动员设立在 28个国家和地区的149家同仁堂门店为当地民众提供及时有效的中医药抗疫服务,并向多个国家、地区、我国驻外使领馆捐赠各类防疫产品7.9万人份,累计捐助金额达2200万元,彰显了中国品牌的大爱情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益德成闻药制作技艺)”保护单位益德成(天津)闻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向湖北省、海南省累计捐献价值104万元的益德成闻药本草馨26千克,并在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团队投入到预防“新冠肺炎”产品的研发工作中去,基于益德成闻药制作技艺的“闻药香贴”面世,捐赠给武汉、湖北、天津、海南等地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以及加拿大、墨西哥和瑞士的一些医疗机构。累计捐赠“闻药香贴”达40余万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定坤丹制作技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保护单位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向武汉捐赠价值200万元的双天然安宫牛黄丸和100万元的龟龄集;向山西省红十字会、晋中市红十字会捐赠价值102.69万元的双天然安宫牛黄丸和龟龄集,向太谷县政府捐赠60.48万元的安宫牛黄丸,并向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等单位捐赠了总价值220多万元的药品。截止2020年底累计捐赠药品及物资价值800多万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二仙膏制作技艺)”保护单位山东广育堂国药有限公司向武汉和济宁抗疫一线人员捐赠累计价值160余万元的抗疫药品;向德国、蒙古国、老挝、缅甸、泰国等国家捐赠防疫香囊6000盒,价值40余万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针灸(刘氏刺熨疗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光瑞在疫情防控期间,及时开出针对重庆地域特色的防控新冠肺炎的防疫处方“防疫汤”,向12个大社区和一些企业单位、一线环卫工、交巡警等免费捐送45天,近80万人次饮用。他还创作了《国医战疫》科普读物,以图文形式从历史免疫、被动免疫、主动免疫、文明免疫、超前免疫五大主题,科普宣传抗疫知识,具有趣味性和科普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保护单位太极集团重庆桐君阁药厂有限公司在其主要产品安宫牛黄丸、防风通圣丸被纳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后,充分发挥国企先锋模范作用,践行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克服一切困难,带领员工加班加点的将防疫药品发往全国各地,有效保障了前线药品的供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医药(藏医药浴疗法)”“藏医药(藏医放血疗法)”保护单位青海省藏医院组织专家团队在国医大师尼玛的指导下开发研制“防瘟九黑散药囊”,为防控一线人员和援鄂医疗队免费赠送药囊2000余份。申报获批5种防治新冠肺炎院内藏药制剂临时批准文号,并将4种院内制剂临时纳入青海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范围。预防疫病性院内制剂共生产9批次61.6万袋,藏医药介入新冠肺炎患者康复,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利用藏汉双语宣讲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和应对措施,选派人员参加新闻发布会,编写藏文版新冠肺炎防护知识宣传手册8套,在安多卫视、藏语广播电台等专题宣讲11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诊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严蔚冰指导弟子在湖北襄阳第一人民医院病房开展“中医导引防疫方”的临床指导,带领患者进行导引康复训练;编撰《起居导引防疫手册》,在光明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刊发中医导引防疫文章与视频,为一线抗疫工作者传授中医防疫方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平氏浸膏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淑琴向武汉无偿捐助三批“平氏浸膏肺得润Ⅱ号冲剂”用于预防治疗新冠肺炎。2020年10月29日武汉市江欣苑社区党委书记专程赴长春市九台区肺癌药物研究所为吴淑琴送上写有“大爱无疆,情暖人心”锦旗,被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授予荣誉证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药炮制技艺(樟树中药炮制技艺)”保护单位江西樟树天齐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向樟树市红十字会捐赠人民币10万元,并捐赠价值10万元药品支援疫情防控一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保护单位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向全国各地捐赠价值100万的复方阿胶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回族医药(陈氏回族医技十法)”代表性传承人陈堃用祖传秘方与宁夏自治区区级非遗项目“巧儿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夏音共同制作具有驱瘟防疫、醒脑提神的中药香囊,捐赠给一线医务工作者,并向一线工作者捐赠5万余元的防护物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方回春堂传统膏方制作技艺”保护单位杭州方回春堂国药馆有限公司捐款捐物约16万元。

中医药非遗防控疫情先进事迹,不胜枚举,令人感动,催人奋进,中医药非遗传承人的博大胸怀、无私奉献与优势作用凸显,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五、助力脱贫攻坚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中国将迈向全面小康社会。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坚守疫情防控岗位、保障人民健康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战,向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保护单位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坚持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公司在陕西凤县、宁陕等地,通过发展林麝产业实现精准扶贫,以特种养殖助推乡村振兴,充分体现国企责任担当,荣膺“首批精准扶贫最具影响力企业”等殊荣。为进一步做好党建引领扶贫工程,公司将“党建+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公司领导多次带领各党支部党员深入平和县乐北村,走访慰问贫困户并送上慰问金,帮扶平和县九曲村开展道路水泥硬化、修建“片仔癀幸福桥”等项目。同时,公司推动志愿服务形成常态,积极参与贫困妇女儿童、福利院重特大疾病孤残儿童的救助,帮助社区贫困户等活动,助力精准扶贫攻坚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医药(甘孜州南派藏医药)”保护单位甘孜藏族自治州藏医院先后与理塘县和白玉县结对帮扶,医院轮派第一书记1名、驻村干部4名深入调研、摸清村情民情,结合实际定措施,真情帮扶促发展,使扶贫帮困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为助推全州脱贫摘帽工作任务, 2020年度向1793名困难住院患者进行惠民补贴,补贴金额达47.5余万元,切实解决农牧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二仙膏制作技艺)”保护单位山东广育堂国药有限公司向金乡县鱼山街道李桥村捐赠价值2万元的秸秆粉碎设备,向村民发放了价值5万元的药品和生活物品。同时组织中医专家为村民义诊,服务群众健康。并结合自身优势,在农村种植结构调整、中药材种植方面给予村民指导和帮助,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定坤丹制作技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保护单位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2020年从临县、西丰、武陟等贫困地区累计采购柴胡、黄苓、甘草等当地道地药材200多万元,直接带动农户增收。2020年,向山西和顺老区捐赠扶贫慰问品近十万元。通过挂牌、共建等形式,形成6个道地药材种植基地,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开拓了新的渠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医药(藏医药浴疗法)”“藏医药(藏医放血疗法)”保护单位青海省藏医院组织医疗队支援青海省10家县、州级医院,化隆县周边2所乡镇卫生院,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乡医疗机构3家。选派10名业务骨干人员到青南地区受援医院进行为期三年的支医工作,抽调3名专业技术人员对口帮扶青南三州州级医院,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精准扶贫点马厂村通过异地搬迁至乐都区七里店后,居住环境大大改善,驻村工作队持续巩固扶贫成果,医院也开展义诊送温暖、宣讲惠民政策等活动6次,为困难群众解决打工、就业的实际问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保护单位太极集团重庆桐君阁药厂有限公司在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承包地自种和发展农户种植中药材(川牛膝、大黄、黄连、木香、党参、桔梗等),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科学指导,并统一收购种植的药材。同时在重庆奉节太和乡也采取同样的方式投入精准扶贫工作,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万亩,发展农户600多户,其中,贫困户120多户,年均增收1.2万元/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医药(血衰症疗法)”保护单位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医医院组建9支专家团队,共计61名主治医师以上级别专家,分别与9个乡镇患有慢病的贫困家庭开展“一对一”签约服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正骨疗法(平乐郭氏正骨法)”保护单位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2020年组织参加义诊扶贫活动260余次,为贫困居民提供健康义诊、科普讲座、免费送药活动,使百姓能够在家门口得到专业科学的医疗技术服务,受惠百姓2万余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樟树中药炮制技艺)”保护单位江西樟树天齐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积极响应中央“精准扶贫”的重要号召,免费给农户提供中药材种苗,指导规范化种植,通过契约种植、合同承诺收购,以及聘请当地农户种植等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曹洪欣教授通过中国志愿医生平台,2017年起带领中医团队赴15个省60多个贫困县开展扶贫义诊与乡村医生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建立健康扶贫中医工作室10个,培训村医11472人,义诊近2万人次。2020年被北京凌锋公益基金会授予“中国志愿医生脱贫攻坚功勋章”。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传统医药非遗人勇于担当,有所作为,先进事迹不胜枚举。

六、保护传承工作成绩显著

2020年,在全体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

(一)出版专题著作

图书编撰出版是记录、保存、保护、传承、传播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王凤兰研究员主编《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于2020年出版,该著作是作者研究非遗传承的成果集成,体现了生命疾病认知观念与主体技术内容的融合,从概念分类着手,到具体项目实施,层层深入,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相关管理、研究专家对传统医药发展的思考为总结,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药非遗专著。

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国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诊法(张一帖内科疗法)”代表性传承人李济仁主编的《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传统医药卷)》第一批图书出版,包括《张一帖内科》《沛隆堂程氏内科》《张恒春中医药》等。该丛书充分展示了安徽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精华,有效记录保存了该省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针灸(刘氏刺熨疗法)”代表性传承人刘光瑞编撰《医鉴》,将重庆老字号中医少林堂的中医药文化及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核心技术用临床医案方式,采用连环画的形式,立体展现中医药哲学和临床绝活,具有有趣性、深刻性、实用性;同时对“刘氏刺熨疗法”进行专题整理,形成特色鲜明的《重庆国家级非遗学术研究丛书》之传统医药《刘氏刺熨疗法》卷。

(二)传承人及保护单位典型工作案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保护单位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始终致力于片仔癀“非遗”文化品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严格守护着片仔癀秘密,以大国工匠精神做出“中国品质”,精选道地药材,严格古法炮制,使片仔癀传统工艺和品牌文化代代相传。深入发掘片仔癀精华和价值,从资源保障、质量控制、临床应用价值和科学价值提升等方面,通过文化铸魂、质量为基、传承为要、创新赋能,全面系统地推进片仔癀“非遗”文化品牌的高质量发展,通过片仔癀体验馆创新营销模式,拓展品牌声誉与销量,使片仔癀这一中华瑰宝永葆生机、活力。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收录项目“藏医药(藏医药浴疗法)”保护单位青海省藏医院开展每周1-2次传承人临床教学查房、组织疑难病例讨论,落实院内科室之间和门诊专家会诊讨论机制,对进修实习生进行“藏医药浴疗法”理论及实践培训、考核、考勤等工作。举办全国与省内“藏医药浴疗法”培训班6次,学术活动12次,发表论文10篇,代表性传承人李先加牵头编写了《藏医药浴学(一)》《藏医药浴学(二)》,将于2021年出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京万红软膏组方与制作技艺)”保护单位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努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截至2020年末,京万红软膏系列产品已获得4项发明专利与4项外观设计专利,药酒系列产品已获得9项发明专利、8项外观专利与3项实用新型专利。“京万红”在欧盟及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50个境外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取得注册证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益德成闻药制作技艺)”保护单位益德成(天津)闻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利用端午节在红桥非遗基地及全国近百家门店开展免费赠贴“口罩香囊”活动,向游客详细讲解传统医药在抗疫中发挥的作用和“闻药”预防病毒感染、治病防病的原理。公司还在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晚参与央视新闻联合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中国手艺网共同推出的“把非遗带回家”专场带货直播节目,参与百度直播《宝藏天津》,参加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拍摄的《远方的家》-大运河系列节目的录制,积极弘扬传统文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樟树中药炮制技艺)”保护单位江西樟树天齐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每年承办全国中药炮制学术研讨会,通过会议交流,着力展示樟树中药炮制技艺项目的地位和贡献。深入挖掘遗失的樟树中药炮制技艺流程及要领,将已掌握的技艺进行归纳、整理、建档存档,以文字、音像、照片、博物馆展览、实物收集等多种形式予以补充完善,出版专著记载传承,落实专门机构、专门企业(保护单位)、专门人员加以保护。

以上述典型案例为代表,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非遗项目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传承、保护、发展、利用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三)构建传播平台

有效传播对非遗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聚焦非遗传播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战略性选择,非遗传播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和促进非遗发展。

为推动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建设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号,为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专业的宣传通道。

(四)编制发布中医药非遗宣传片

为扩大社会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制作并发布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中医药非遗——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有效地扩大了中医药非遗发展的社会影响。

七、加强学术交流

(一)“中医针灸”申遗十周年特别活动

11月29-30日,“中医针灸申遗十周年特别活动”在海口举办,本次会议以“中医针灸传承创新、全球抗疫命运与共”为主题,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中医科学院、海南省卫生健康委主办,中国针灸学会承办。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已成为全世界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传统医学形式,以其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绿色环保等优势,引发国际社会持续而广泛的关注。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严峻的形势下,此次活动更为充分地诠释了中医针灸的历史贡献、现代意义,以及在疫情背景下维护世界人民健康的积极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达,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窦恩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刘保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吴振斗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世界卫生组织传统补充医学协调员张奇,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哥斯达黎加前总统何塞•马里亚•菲格雷斯•奥尔森为大会召开发来视频祝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作“络病理论指导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研究”主题报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会长曹洪欣教授作“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主题报告。

(二)2020年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论坛

12月21日,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题的“2020年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论坛”在厦门举行,论坛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主办。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达,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一级巡视员王晨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吴振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雅芳、副会长王军,中医药委员会会长曹洪欣、常务副会长宋春生、副会长肖鲁伟、陶功定、马卫东与中医药非遗传承人代表100余人参加论坛。

通过学术交流,与会人员更加坚定中医药非遗保护发展的信心,更加明确“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大家一致表示要团结一心、凝心聚力,勇于担当,以中医药非遗保护发展为核心,把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为新时代社会发展与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三)中医药委员会常委会召开

12月21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常务委员扩大会议在厦门召开,中医药委员会会长、副会长、常务委员、委员代表及秘书处人员7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管理办法》及《中医药委员会2021年工作计划》,会议决定启动《中医药非遗发展之路》编撰工作,并就编撰要点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八、主要问题

2020年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譬如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传承人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部分特色鲜明、濒于失传的项目亟需抢救与保护;中医药非遗项目传承保护队伍与平台建设有待加强等。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如何更加有效地发展和利用中医药非遗精华,是摆在非遗人面前的历史使命。

2020年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冠疫情防控、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保护传承、传播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得益于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的政策导向与大力支持,也是全体中医药非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面对客观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还需要各方面团结一心、锐意进取,不懈努力,以“三牛精神”,拓思路、稳根基,促发展,不断谱写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新篇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中医药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广泛的和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这是时代的赐予,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幸运。展望未来,中医药非遗人将精诚团结,推进中医药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与发展,确保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持续的实践与传承,拓宽中医药非遗研究人才培养途径,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为发掘非遗项目精华构建平台,培育成果,推进转化,使中医药非遗项目传承创新有突破,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进展,不断提高中医药非遗服务民众健康的贡献度,为健康中国与文化强国建设、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本文刊登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志,2021·02期


作者:

曹洪欣,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首席研究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会长。

王乐,中国中医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秘书长。

宋春生,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常务副经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肖鲁伟,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校长、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副会长。

李先加,青海大学藏医学院院长、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副会长。

王春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副秘书长。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57121216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